船上看山如走马,倏忽过去数百群。
前山槎牙忽变态,后岭杂沓如惊奔。
仰看微径斜缭绕,上有行人高缥渺。
舟中举手欲与言,孤帆南去如飞鸟。
江上看山。宋代。苏轼。 船上看山如走马,倏忽过去数百群。前山槎牙忽变态,后岭杂沓如惊奔。仰看微径斜缭绕,上有行人高缥渺。舟中举手欲与言,孤帆南去如飞鸟。
在船上看山,山峦如同骏马疾走,数百座群峰顷刻间就从眼前过去了。
错杂不齐的前山瞬间变化万千,纷杂繁多的后岭犹如惊骇而奔跑。
仰看山上的小路歪斜盘回曲折,高远处隐约地看见有人在上面行走。
我在船中高高地举起手想和山上的行人打招呼,孤单的船只却像飞鸟一般往南驰逐而去。
走马:奔跑的骏马。
倏忽:很快地,忽然。
槎(chá)牙:形容不齐的样子。
变态:改变形态。
杂沓(tà):沓,一作“逐”,杂乱。这里形容“惊奔”的样子。
微径:山间小路。
缭绕:回环旋转。
缥缈:形容隐隐约约的样子。
欲与言:指想和山上的行人说话。
参考资料:
1、杜甫《前出塞》:‘‘隔河见胡骑,倏忽数百群。”
2、《郭祥正家醉画竹石壁上》:“枯肠得酒芒角出,肝肺槎牙生竹石。”
3、杨抱朴编著.《诠释与解读 》.北京: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,2003:40
嘉祜四年(1059年),苏轼从眉山赴汴京途中,途径荆州,乘船江行,看到两岸的群山心中充满不尽的喜悦之情,其中被巫山秀美艳丽景象、巍峨的气势所吸引。于是诗人写下这首诗,以多维多角度地描写船行之速,来表现诗人当时的奇趣盎然。
参考资料:
1、杨抱朴编著.《诠释与解读 》.北京: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,2003:40
2、王琳、邢培顺编选.苏洵 苏辙集.南京:凤凰出版社,2007:210
这首诗采用的是白描手法。作者抓住急遽变化中的事物,恰当地表现出它们的变化。是诗人在诗歌创作初期所作的写景诗的代表,说明当时诗人已经具备了因物赋形的艺术功力。
诗的前四句描写的是荆州水路途中早晨在江上看山的图景。时令是冬季,诗人在初升的日光中,前望崖岸剥落的山岭,草木荒疏萧索,在日光的照射下,呈现出赤红的颜色。船不断地前进,诗人却没有感觉到船动,而只感觉到两岸的山在不断地移动。船下行,看到的山是上行。“如走马”,意思是山像马一样在走动,这里诗人是采用化静为动的写作手法,以反衬船速之快。同时也可见蜀中的山之多,因为蜀中的山连绵不断,“马”连成了群,一群一群地在自己眼前飞快地过去。船在加快速度前进,前面的山高低不齐,不成马形,后面的山却像受了惊的马群失去队形乱哄哄地奔跑。
诗的后四句描写所见山上道路以及环边小景。傍晚时分,前行途中,偶一回头,把目光转向盘旋曲折的山路上,看到在落日余晖之中,天空孤云飘荡,山上云气缭绕,加之山路上的行人,景色美妙如新成之画。而最后两句“舟中举手欲与言,孤帆南去如飞鸟。”诗人正想举手和他说话,而船“如飞鸟”已驶过去了。记下了一刹那,又是一种境界。这里写了船动。由雄悍、廓大转入细徐,跌宕而有致。
在这首诗中诗人描摹的景物,既有立体感,又有动态感,画面鲜明。运用比喻,新鲜活泼,语言明快而自然,风格雄健。诗人于字里行间,充满了对优美的自然景色的欣悦和向往之情。这首诗呈现了苏轼诗风的基调。
苏轼(1037-1101),北宋文学家、书画家、美食家。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。汉族,四川人,葬于颍昌(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)。一生仕途坎坷,学识渊博,天资极高,诗文书画皆精。其文汪洋恣肆,明白畅达,与欧阳修并称欧苏,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;诗清新豪健,善用夸张、比喻,艺术表现独具风格,与黄庭坚并称苏黄;词开豪放一派,对后世有巨大影响,与辛弃疾并称苏辛;书法擅长行书、楷书,能自创新意,用笔丰腴跌宕,有天真烂漫之趣,与黄庭坚、米芾、蔡襄并称宋四家;画学文同,论画主张神似,提倡“士人画”。著有《苏东坡全集》和《东坡乐府》等。 ...
苏轼。 苏轼(1037-1101),北宋文学家、书画家、美食家。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。汉族,四川人,葬于颍昌(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)。一生仕途坎坷,学识渊博,天资极高,诗文书画皆精。其文汪洋恣肆,明白畅达,与欧阳修并称欧苏,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;诗清新豪健,善用夸张、比喻,艺术表现独具风格,与黄庭坚并称苏黄;词开豪放一派,对后世有巨大影响,与辛弃疾并称苏辛;书法擅长行书、楷书,能自创新意,用笔丰腴跌宕,有天真烂漫之趣,与黄庭坚、米芾、蔡襄并称宋四家;画学文同,论画主张神似,提倡“士人画”。著有《苏东坡全集》和《东坡乐府》等。
别杭州承任侍御饯别送至北新关。明代。林光。 阳春襟度变霜台,十日杭城几往来。扶善看公伸赤手,有容当世岂无才。画前易却须参透,删后诗真费剪裁。晚雨关头远相送。百年怀抱一时开。
九曲之游终于星村二首 其二。近现代。施蛰存。 此水有傲骨,千秋出处艰。左行防陷泽,北注复归山。白石漱不尽,贞禽去即还。流香莫嫌近,兰芷老逾悭。
读何氏集三十韵。明代。胡应麟。 寥落黄初后,词坛更几人。齐梁纷藻绘,元宋转荆榛。盛世占龙马,明时起凤麟。黄河悬日月,嵩岳降星辰。屈宋休前代,卢王祇后尘。才高梁苑客,赋拟洛川神。意气横今古,驰驱迈等伦。垂髫游上国,耸翮戾高旻。天诏颁黄屋,星槎下紫宸。通滇穷越巂,谕蜀近峨岷。吊古多停骑,违时蚤乞身。携尊漳水夜,飞盖邺园春。岁序堪藜杖,莺花暂钓缗。九重思丽藻,双阙召词臣。邂逅边徐合,赓酬李薛频。鸡林传制作,凤沼降丝纶。帝命轩輶出,人看斧钺巡。横经非寂莫,执宪岂沈沦。绛帐弦歌日,青衿问字晨。岳莲垂二华,宫柳暗三秦。仙掌金茎旧,咸关紫气真。夔龙方步武,鵩鸟遽酸辛。消渴相如伍,修文子夏邻。调高原寡和,道丧孰知津。彩笔精灵远,瑶编绝艺陈。千秋垂灿烂,一代仰嶙峋。鸾掖名长在,龙门迹未湮。凄凉玄阁草,重睹玉堂宾。貌识鄱阳烈,诗传水部亲。转教山斗望,怅绝颍溪滨。
蒲关西道中作。唐代。李山甫。 国东王气凝蒲关,楼台帖出晴空间。紫烟横捧大舜庙,黄河直打中条山。地锁咽喉千古壮,风传歌吹万家闲。来来去去身依旧,未及潘年鬓已斑。
寄徐氏昆仲。明代。释函可。 钟山王气散残霞,犹向乌衣识旧家。义士肝肠才子韵,人间富贵梦中花。已知麟阁三秋草,何处青门五色瓜。珍重玉函天藻在,伫看溟渤又飞沙。
以台柑寄漫塘报以诗用韵谢之。宋代。王遂。 屈平作颂独称渠,曾此西山立丑懦。君子得舆知有待,高林硕果未尝无。